社区拼团+微商,换个“马甲”来圈钱?
文/范向东
你是否还记得曾火遍一时的社区O2O,风投也曾为此“疯投”过,众多创业者扎堆杀入后,除了小部分家政服务类平台勉强维持生计外,大部分社区O2O创业者都败下阵来。
如今,社区创业项目换了个“马甲”,又变成了新风口:社区拼团。
这事,已有多家媒体报道,十荟团、你我您、食享会、呆萝卜、邻邻壹、考拉精选、松鼠拼拼等社区团购公司相继获得融资,还有越来越多的社区拼团项目开始浮出水面。
与拼多多相比,社区拼团又有什么不同呢?
总结目前社区团购平台,大部分都是这种模式:平台提供产品供应链、物流和售后服务,团长(小b)则负责建小区业主微信群、社群的日常运营和信息、链接投放,并通过拼团低价的玩法吸引群里社区成员下单。按销售额,团长抽取一定比例(基本都在10%左右)的佣金。
团长会定时推送限时的拼团信息,每天6次左右,在拼团成功之后,平台安排发货,产品会先送到团长手里,团长负责在社区内完成交付和售后,通常由业主到团长处自提。
简单地说,社区拼团就是微商的升级,与微信上的S2b2C分销模式类似,不过是分销、拼团玩法与社区场景的结合,核心在于围绕社区建起社交圈,把一个小区的业主拉进一个群里,统一集采集配,降低产品流通渠道成本。
此前虎嗅曾报道过微信上的S2b2C模式的好衣库,社区拼团将小b(团长、代购)的微信群放在线下小区中,团长通过预售的方式先统计需求,再统一配货至团长处,最终用户自提,履约成本要低于快递直发。
因此社交拼团平台团长的选择基本都会瞄准二三四线城市“宝妈”,她们赋闲在家,在小区内往往也有一定的同类社交圈子,街坊邻里之间信任度高,更容易接受预售拼团。通过预售的方式,可以降低损耗,经营保质期更短的商品,比如活鲜。
基本上,社区拼团都会选择高频、刚需的生鲜品类切入,逐渐拓展到家庭日常消费品,一般拼团商品包括新鲜的水果和食材、零食、米面粮油和家庭生活用品。
不过玩家之间在运营方面也有一些差别。一些平台直接招募“宝妈”,省去终端开店的租金和人力成本,尽可能节省中间环节。一些玩家如考拉精选等,则有自己的便利店网络,或招募便利店店主作为线下节点,未来有延伸业务的可能。
社交拼团跟拼多多等一些社交电商类似,水果也是拼多多的热销品类,相比线上拼团,小区熟人有更强的关系链,社交拼团也是在切拼多多“教育”过的拼团市场。
所以,从用户角度看,社区拼团+微商的消费群体与拼多多有很多重叠度,其用“线下场景拼团”方式,某种程度上是在瓦解拼多多的“线上商城拼团”。
社区拼团的原始场景——社区促销
社区“拼”不出壁垒
看起来复杂,但社交拼团的关键是在玩法上。在操作方面,最简单的是通过微信群直接下单,高级一些会有微信小程序和APP,简单粗暴,用性价比来吸引价格敏感群体。
总体来说,社区拼团是一个低门槛且容易规模化复制的模式,借团长分佣模式能低成本快速复制,网上已经有5人团队创业成功的案例。
基于线下网点拉进与消费者的距离,社交拼团或会如无人货架一样,成为零售平台的“毛细血管”。此前果小美曾想转型办公室拼团,与社区拼图异曲同工。上面这些较大的玩家,有一半都有门店,已经能体现门店作为终端节点的重要性。
不过与无人货架不同的是,社交拼团又是一个通过社交关系链,降低流量、渠道成本,强调“性价比”的生意,目标人群与拼多多类似。在三四线,创业者与巨头在同一起跑线上。
想要跑得快,就得能融资。据亿欧报道:“社区团购3个月左右就会形成正现金流及盈利,扩张迅速。投资少、见效快,适合投资人的口味,即使做不成大平台,财务投资回报率也可观。”
从目前的投资情况看,知名投资机构不少,资本逐利,在拼多多的成功或许也让他们蠢蠢欲动。不过上面这些项目多为成熟平台内部孵化,例如拿到2.4亿人民币融资的谊品生鲜,本身就有生鲜超市的基础在,且创始团队来自永辉系。
此外,值得注意的是,平台与消费者之间隔着一层小b,微信群的归属可能引发纠纷,如果团长“跳槽”,则立马会流失用户,如果平台统一派人建群管理,也可能拉低扩张效率。
甚至后续发展,可能如线上的社交电商一样,从平台逐渐做自营提高利润,再走向会员制电商。社区内的人群固定,即流量稳定,玩法的作用会逐渐减弱,供应链的要求会越来越高,因为而每一例消费者差评,都会影响整个群的氛围。
烧钱不是长久之计,社区拼团本质上是一种线下分销的常态运营机制,最终社区拼团玩家们拼的是供应链效率和交付体验,热度高低不代表生命力强弱。
首页推荐
热门推荐
图集
点击排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