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强东捐1000万助学金无人领:教育的阶层固化已经根深蒂固
文/独孤伤
1
京东集团掌门人刘强东曾经在撒贝宁主持的《开讲啦》上做演讲,他说到过这样一个故事。
他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,对母校感情很深,想帮助母校的贫困学生在学业上能有所成就,于是向人民大学捐款1000多万。
刘强东对母校的人说,“这钱要重点给那些家里穷、经济困难的学生。”
没想到过了一两年,负责这件事的人过来找刘强东,说这个助学金太难发了,他问为什么,原来申请这个奖学金的人非常少。
这让刘强东感动很诧异,想当年助学金名额很少,但申请的人非常多,能申请到都是很难得的,现在有了助学金竟然没有人申请,是现在的穷学生思想变了吗?
不是他们的思想变了,而是时代变了,学校变了。
刘强东在人大上学的时候,班里百分之七十来自农村,所以基本都会去抢这个助学金。
但是现在已经完全不一样,因为人民大学的生源已经变了,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来自农村。
这让刘强东感慨不已。
过去的时代,普遍不富裕,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也并不大,教育上的差距也不太大,按照刘强东的说法,“城市里的教育,只比农村教育早个五、六年”。
后来改革开放了,到现在已经40年了,在北京上学,比如去四中,基本上就可以去清华北大,甚至国外的名牌大学。
“如果你上了一个很差的学校,那么你离学校大门还很远。”
不得不说,刘强东的这个故事很发人深省,既让我们感受到时代的进步,也看到时代进步所带来的一些教育上的问题。
这个问题其实用一个当下比较热的词就能概括,那就是阶层固化。
2
教育的阶层固化,其实已经根深蒂固,从古至今就有,现在则更为明显。
比如从东汉中期到当唐末的门阀制度,就是典型的固化,虽然后来被科举制打破,但是依附于权力和财富,依旧让阶层固化得以存在。
现今,这种固化有了更加深刻的变化,主要体现在两点,一是意识,二是思维。
首先是意识,这种意识是竞争意识。
现在的家长对于优教育资源的获取,比以往更加迫切,除了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和分布不均有关外,还与家长的竞争意识有很大关系。
有人说这是教育焦虑,有一定道理,毕竟好学校那么少,名额那么少,背后还有那么多人竞争,再淡定的家长也会焦虑,除非他与世无争,这显然不可能。
于是,家长们就得想办法,买学区房,参加竞赛,上兴趣班,等等。
不过,教育部下发的一系列文件,让一些“竞争”形式变得收敛,可能是想缓解一下家长们的焦虑。
但是,竞争意识已经培养起来,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,优质教育资源不均的现状并没有改变,反而让竞争更加激励。
而且,家长们的竞争意识也已经提升到了新高度,那就是思维层面。
3
思维是固化加深的第二点。
父母拥有正确的教育思维,会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更优秀:成绩好,兴趣多,素质强,视野宽,双商高,交友广,等等。
当然,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这样,但至少能占其中的两三项,这就足够了,而能有这样的表现,和四个字有,有效努力。
以前我们认为,寒门出贵子,它的前提是富家孩子游手好闲,但现实是,他们也很努力,而且效率和效果要比大多数寒门孩子好,这是很可怕的。
这是因为有效努力离不开父母的指导,这也是思维竞争的结果之一,而普通父母限于环境和视野,很难在思维上有超越。
并且,有效努力只是一方面,孩子的能力、视野、创新、习惯等也会被父母有意识地去培养。
注意,这并非完全来自于焦虑,而是从孩子的成长来考虑,其目的很简单:让孩子成为全面的人。
这就是那些优秀父母所具备的教育思维。
4
其实,阶层固化的逻辑很简单:先在物质层面进行分层,然后再思维层面进一步分化,通过马太效应,达到固化。
面对这样的情况,寒门子弟貌似束手无策,无计可施,其实不然。
打破阶层固化的手段一直存在,古有科举制,今有中高考,只不过通过这样的方式进入上层的比例较低而已,但这已经是最大的机会。
所以,打破阶层固化和个人命运的最好方式,就是参加并拿下中高考,这是本人一直坚持的观点。
这是因为,孩子与优秀的人最根本的差距,在于思维差距,并非能力差距,因为能力是可以培养的。
而思维差距要想弥补,最好的方式,就是与优秀的人处在一个平台上,并努力向他们学习和思考。
中高考最大的好处,就是可以提供一个与他们同处于一个平台的机会,而一旦错过,必会可惜。
有一个二八定律,说的是真正优秀的人只占20%,80%的人会相对于他们变得平庸。
其实,这对80%的人来讲,已经是成功了,尤其是真正从底层奋斗上来的人。
并且,不是每个人都要成为那20%,但可以把那20%当作目标,而这会更加激励孩子奋斗。
所以,珍惜参加中高考的机会,好好准备,努力成为那20%的人,争取别让孩子和自己后悔。
首页推荐
热门推荐
图集
点击排行